昨天,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计划纲要》(以下全名计划),根据构成构想,该计划探讨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具体探京津冀等地区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医疗发展。因此,2015年也被视为国家调整医院布局的开始之年。计划明确提出,分级设置各类公立医院,县级设置一个县集成医院和一个中医医院,地市级和省级按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地市集成医院。
探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跨地区医疗机构,可以让更多患者在居住地就诊,既方便患者,又可以减轻京沪等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等困境。多年研究医疗改革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同时,计划中也提到要大力发展社会医疗。希望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联合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升级重组,反对发展专业医院管理集团。限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条件。
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后5年,中国将加强功能布局和分工合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担首次诊疗、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此外,要减缓公立医院的改革,用药物补充医疗,顺应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医疗保险缴纳方式,实施政事分离、管理分离。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构成的垄断面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需求相比,目前的资源配置还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质量尚未提高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影响公共卫生服务获得的公平和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碎片化问题突出的公立医院规模过慢扩大,部分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政府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蔡江南指出,根据新的计划,通过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医生是医院的核心资源,只有高水平的医生数量激增,才能接受医疗机构的辅助。
本文来源:亚-www.lyrsrs.com.cn